翻开南充阆中市人民法院光阴长卷
从文字记载到泛黄的老照片
从一张张荣誉牌匾到一面面锦旗
这些资料给了我们无尽的回忆和震撼
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历在目
有一个特别的身影令人侧目
他就是邓天金老院长
他以法槌守正义
以丹心护天平
岁岁耕耘矢志不渝
透过光影
让我们一起见证每一个定格的历史
每一瞬的意义非凡
时光之笺——翻开记忆的法治长卷
他是阆中市法院的老“班长”,33年法院生涯中,他把梦想和希望延续在阆中这片沃土里,把热血和信念倾注在祖国法治事业中,用热情与青春书写下绚烂的篇章。
他开拓创新、敢为人先,80年代初便积极推广审判方式改革,各项工作名列基层法院前茅,他用半生诠释了何为“法官”二字的分量,不仅是“全国法院模范”,更是将法治星火撒播人间的赤子心肠。
他就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群思映法——薪火传递的思想碰撞
伟大的事业,总是在接续奋斗中铸就新辉煌。
5月9日上午,干警代表们齐聚一堂,参加邓天金老院长人物事迹整理开笔仪式,一起聆听邓天金老院长亲口讲述那些流金的岁月。
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魏正勇应邀出席。会议由阆中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国兵主持。
笔墨生辉——法治火种的传续之路
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文章,邓老院长用笔墨记录着法院人的法治信仰;他的心声藏在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文艺作品之中。这不仅仅是一场传统文化与法院工作紧密结合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法治文化与法治情怀的思想碰撞。
《我们这代人》
作者:邓天金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过生活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以及后来的拨乱反正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如今早已进入养老再追梦时期。几十年间,我们从当年骑自行车出门的美感,到如今驾驶汽车、乘高铁、坐飞机出行的平常,从漂洋过海的环球旅行,到旷世缥缈的虚无网游。我们的人生经历似乎跨越了几千年,生活品质超过了无数代。
我们这一代人,是由贫困向小康,经历科技进步最快、社会变化最大、生活方式变化最显著的一代人。我们曾面朝黄土背靠天,受过劳苦、挨过饥饿,经过彷徨、有过失望,做过美梦、有过理想。儿时有过暖衣饱食,年轻时有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三转一响、西装革履”的期盼,成年后也享受过呼机手机、电视电脑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活。
我们这一代人,年幼时虽经历兵荒马乱的战争、颠沛流离的逃亡、国破家亡的酸痛、妻离子散的悲伤年代,但不久就赶上了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如今民富国强、民族振兴,我们国家早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我们虽已暮年,终于搭上了科技发展的末班车:我们聊微信,健康快乐每一天;我们搞网购,新奇物品送身边;我们打滴滴,专车接送自动付款;我们常聚会,同学朋友同事乐翻天。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已经进入了八十岁有余,但用不着伤感和自悲,因为我们有足够的骄傲和自信:在忆苦思甜的激励中,我们经受过创业的饥饿与贫穷;在艰苦奋斗的口号里,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阵痛和繁荣。虽然我们的脊背已经微驼,那是我们背负过太多的沉重;虽然我们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那是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艰辛。让一头银发,在秋风中潇洒地飞舞吧,它向世人宣告着:我们经历的蹉跎岁月,我们奉献的厚重人生!
我们这一代人,是活得最值得的一代人。从童音朗朗到了白发苍苍,几十年似乎经历了几千年。虽然时光无情,远去了儿时的幼稚童真,远去了曾经的月貌花容,远去了当年的业绩成功,只留下满头的银丝白发。但我妻贤子孝,儿孙满堂,家庭幸福,阖家欢乐,我值了,我知足了,知足就常乐,知足就幸福,知足就能活好每一天!
没有不老的人生,但有永恒的精神
他追逐法治梦想,坚持为民情怀
守护司法公正
他的奉献担当精神
鼓舞着每一位阆法人
前进,再前进
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历史风干
当笔尖划过纸面
每个字都将成为法治史册上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