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治理、多元化解,减轻企业诉累;优化服务、善意执行,做实助企护企;问需问计、走访调研,护航经济发展……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案案都是营商环境试金石。
南充阆中市人民法院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助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务。
跑出司法助企“加速度”
2024年,阆中市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陆续与一批业主签订《房屋租赁协议》,约定该公司将其名下房屋出租给业主使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未能按时向该公司支付租金,公司追索未果,遂向阆中市法院起诉。
承办法官了解相关情况后,意识到该起纠纷牵涉人员众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企业今后的经营,还有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怎样才能让这场纷争实现“双赢”?承办法官希望双方当事人都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
承办法官经过实地走访,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寻找双方的矛盾症结,向双方当事人辨法析理、讲明利害得失,经过多次协商,最终使双方达成统一意见,案件得以妥善审结。
近年来,涉企矛盾纠纷日渐增多,为确保涉企纠纷多元高效化解,助力企业健康发展,阆中市法院精准把握经营主体的多元司法需求,聚焦审判执行全过程,聚焦问题突出的类案个案,持续规范司法审判、提升司法质效,集中攻坚克难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激活企业重生“内动力”
600万元的现金流,45套房产……“这不是查封申请单,是一个企业是死是活的决定书。”在处理宏达公司因买卖合同纠纷而导致的执行案件时,执行法官这样感叹道。
宏达公司在一起买卖纠纷中败诉,需立即向原告方支付1700万元。因到期未能履行义务,原告顺和公司向法院申请冻结宏达公司全部资产。
一方是有理有据的顺和公司,一方是欠债不还的“失信企业”。看似十分简单的单选题,却在执行法官手中变成多选。
事关两家企业的巨大利益,执行法官认为不能轻易一封了之。在向宏达公司送达了报告财产令等相关文书,敦促其尽快履行还款义务的同时,执行法官深入其经营场所实地走访后发现,宏达公司没有按时履行法律义务是因为暂时资金回流紧张且已经多方筹措资金,并非刻意逃避执行。
本着维护执行双方的合法权益,本着两家企业合法权益最大化的原则,通过执行法官主持多轮调解,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两家公司达成执行和解,宏达公司支付了1000万元首期款项,剩余款项约定在规定期限内还清。
多做一点工作,救活两家企业。近年来,阆中市法院贯彻落实善意执行理念,把握执行时机、注意执行方式,结合被执行企业经营能力、发展现状,采取“活封、经营、清偿、重生”四步走的“放水养鱼”法,让暂遇经营困难、但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解困松绑再出发。在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同时,选择对被执行企业影响最小的方式执行,不断加大调解力度,用实际行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努力实现营商环境再优化。
点燃普法宣传“新引擎”
“法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希望法院以后能够多多举办这样的普法活动,为我们提供法律问题上的指南针!”阆中市某置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阆中市法院干警多次走进当地企业,为企业及其员工送上了干货满满的法治微课堂。
“大家在签订合同时对履行方式、期限、地点等履约要素约定一定要全面、具体。合同签订后,双方对合同约定的相关履约要素等进行变更时,应当及时签订书面的补充协议。”讲座中,法官们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真实案例,重点围绕中小企业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容易发生的诉讼风险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强调了在企业运转中应重点关注合同审查、违约责任等环节的风险,并提出了实用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引导企业树立“有备无患”的风险防范意识。
水深则鱼跃,城强则贾兴。阆中市法院通过召开座谈会、以案普法等方式做深做实普法工作,有效提升企业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搭建法企沟通“连心桥”
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司法服务职能,持续打造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近日,阆中市法院与阆中赛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召开交流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阆中市法院党组书记、代理院长陈国兵认真听取了公司负责人关于生产经营情况的介绍,详细询问了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难题,并向公司介绍了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秦国及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胡波针对公司提出的合同签订风险防范、侵权纠纷应对、涉企案件执行等问题,作了深层次、专业化的解读,充分释法说理、答疑解惑。
党组书记、代理院长陈国兵表示,阆中市法院将立足审判职能,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推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蓄得水深凭鱼跃,法润营商百业兴。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阆中市法院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作风、更硬举措不断蓄足法治“活水”,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上再上新台阶。